德吉卓嘎家的厨房里,闻不到“烟火气”!原木色橱柜、灰色瓷砖、抽油烟机、煤气灶、抽拉式水龙头,各色厨房电器泛着光。若非屋外墙上古朴的片石,还误以为身在城市。山
德吉卓嘎家的厨房里,闻不到“烟火气”!原木色橱柜、灰色瓷砖、抽油烟机、煤气灶、抽拉式水龙头,各色厨房电器泛着光。若非屋外墙上古朴的片石,还误以为身在城市。山南市琼结县加麻乡昌嘎村这个农家厨房,正是近年来着力探索文明实践工作成果的缩影。
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,琼结县立足实际,探索出“文明实践银行”这一模式。该模式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,以积分制为载体,通过数字化赋能,有效适应西藏区情,破解文明实践落地难题。
文明行为变成“线年,德吉卓嘎夫妻在构想这个260多平方米“别墅”的时候,就把现代厨卫理念画进设计图纸。这也恰逢琼结县“文明实践银行”开始在全县施行。
为促进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,琼结县制订完善《琼结县“文明实践银行”积分细则》,内容覆盖“学习宣传类”“创建宜居家园类”“文明善行类”“乡村发展类”等11大领域共111项,每项都对应一定的积分,1分对应0.1元钱。群众每做到一项,个人手机“微琼结”APP就会记录保存一定的积分。琼结县每年投入120万元经费作为保障,这些积分可以在“文明实践银行”超市里兑换各种生活用品。
不仅如此,琼结县还把这个积分体系融入“三治融合”理念,即:“线上学习—线下实践—积分激励”。政治上,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将民族团结进步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等转化为量化指标;法治上,建立156项政策法规数字化解读库,以积分奖惩引导群众学法守法;德治上,设置“文明家庭”动态评选机制,构建涵盖爱国守法、家风文明等五个维度的评价体系。2022年以来,该机制使全县家庭矛盾下降72%,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提升至98%。
5月下旬的雅砻河谷,雨水丰沛,方才放晴的天又开始滴雨。夕阳把远处的藏王墓群染成金色,离这不远的地方,琼结镇白日社区的“文明实践银行”积分兑换超市里,年轻的管理员达瓦平措正在给阿佳桑杰兑换积分。桑杰购买了一瓶洗衣液,“微琼结”APP上的积分让她少付了20元。
理论传播大众化。构建“1+6+N”理论供给体系(“1”即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,“6”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、民族团结进步、“三个意识”教育、乡村振兴战略、生态文明六大专题,“N”包括156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解读)。整合思想要义与民生政策,创新“积分激励+场景体验”机制。群众通过小程序,把理论学习转化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践行动。小程序设有26类学习场景,截至目前已推动日均学习时长从1.2分钟提升至10分钟,全县理论类学习访问总量达586万次。
实践参与全民化。构建“五类实践场景、三级积分体系”,覆盖升国旗仪式、家风故事会、生态巡护、邻里关系等全领域。开发“帐篷夜校”“掌上课堂”等项目,实现文明实践全覆盖。截至目前,琼结县“文明实践银行”在各村(社区)、各寺管会共设置管理员145人,在全县5家超市和20个行政村开通了积分兑换点,积分可在全城通兑,商家也将一部分利润赞助到文明实践活动中。政府出钱、企业出力、群众参与,三方共赢。目前,每日平均兑换商品价值超过1000元,仅2024年就带动消费210万元。另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以来,全县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活动3200余场次,参与超4万人次。
傍晚,雨停了。昌嘎村村民索朗曲珍把积攒的一袋空饮料瓶拿到村委会。在电子称上称过后,乡村振兴专干格桑多吉把索朗曲珍这袋空饮料瓶的重量记录下来,帮她兑换成“文明实践银行”里的积分。
“等房间里分好类的垃圾满了,就拉走,该回收的回收,该填埋的填埋。”格桑多吉说,“文明实践银行”刚实施的时候,从早到晚都有村民排队兑换积分。经过几年运行,工作步入正轨,大家按照正常上班时间前来兑换。不知不觉间,房前屋后再也见不到乱堆的柴草、随意放置的杂物,邻里关系更加和睦,基层干部工作起来也更加从容。
长效机制依赖多元共治。“财政保障+市场运作+社会参与”机制破解了资源约束,在带动社会捐赠基础上,琼结县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。成立监督委员会,定期对积分发放、兑换过程进行监督;向基层开放管理权限,实现群众、志愿者积分获取、使用全程可查询、可追溯;每季度组织“阳光评议”,由群众代表对文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打分,评议结果与资金分配直接挂钩。
南北山绿化工程让市曲水县村民端上“生态饭碗”:让“绿起来”与“富起来”同频共振
“老板,记得准时给您的员工开工资”“工地施工时要留意保护周围的水资源”“您这个问题,在法律上是这么规定的……”一声声叮嘱入耳。[详细]
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,为庆祝这一重要历史时刻,“格桑花开”市首届当代女画家美术联展应时而启。[详细]